近日,湖北某高校计算机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连峰“回炉”读技校,开学才两周竟语出惊人:“我的大学真是白读了!”“大学里学的知识很空,派不上用场。”(9月12日《楚天都市报》)
本来,一句“大学真是白读了”,并不能说明什么,可就是这样一句感慨,却成了舆论关注的话题。这实在耐人寻味。有人说,“大学白读了”,首先要找学生自己的原因——自己为什么没有努力,虚度光阴?有人说,四年大学的学习,为什么还没有两周技校给学生的收获大,大学的教育确实很成问题;还有人说,大学其实没有“白读”,只是定位不同而已,因为如果想学马上能派用场的技能,当初就不应选择上大学,而应选择上职业或技术学院……
敢情不少人都认为这个学生的大学四年确实完全“白读”了,所以将他的话作为立论的基点。而令人深思的是,对于这个基点,没有多少人怀疑,也就是说,“大学白读了”在公众的判断中,不是一个学生的一时感慨,更是一种现实。这种现象的存在,于今天的大学而言,才是真正的困境——大学教育的声誉不再,公信力不再。或者说,大学给了大家太多相信其“让学生白读”的理由。
大学对人才培养不重视,已是多年的顽疾。教育部曾为此开展本科教学评估,推出本科教学质量建设工程,但是,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弄虚作假、形式主义,没有起到推进教育质量的正效果,却变为让学生参与造假的反教育。最近关于高校教学名师评选曝出的九成当选者有“官职”的消息,让大家见识到高校行政领导如何争名夺利,而不是真正重视教育质量。在教育行政化中,教育不是对学生负责,而是对上级、对政绩负责。
我国诸多大学,尤其是位列985、211行列的学校,现在都一心追求把自身建设为研究型大学,于是在对教师的考察中,科研占了很大比重,这直接导致了教师不关心教学而关心科研,把主要的精力投向科研工作,不愿意在第一线教学中“浪费”太多精力。在这种环境中,学生被“放养”,成为一种常态,有的大学生,从大一就开始在外实习、打工,而大学毕业那一年,则完全围着就业转,没在大学里学到多少东西,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。
乐观人士曾预计,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,将成为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——当很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时,大学必然会有压力,继而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,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竞争力。这种来自市场的压力,远比政府的行政评估更有效。可是这一预计,至少从最近几年的现实看,落空了。虽然今年几乎所有事实都表明大学毕业生就业十分艰难,但早在7月初,教育部门就宣布就业率就达到68%,以至于“被就业”一时成为网络热词。
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要想不让“大学白读了”演变为一种普遍现实,除了建议学生珍惜机会、做好规划之外,大学应该做到不给他们以“白读”的可能,所谓宽进严出,如果“白读”的学生都可以毕业,那么,上大学的意义何在,大学给了学生怎样的教育,就真值得怀疑了。(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,教授)
|